好人才西進 薪水增2倍
高階管理人員需求旺
年近40歲的戴回襄,幾年前被外派到中國廠當台幹,當時台幹宿舍還有2棟樓,今年他二度外派,他發現台幹宿舍只剩1棟樓,而且,目前中國廠10個台幹中,有4個在中國直接任用,台灣人外派到中國工作的機會已少了許多。
回憶這兩次外派中國的不同,戴回襄感嘆地說:「台幹的優勢逐漸消失,中國人的複製能力太強,台灣人很容易被取代。」他回想第1次到中國擔任財務經理的職位,這次雖高升,但財務經理已由中國人出任,給台幹的機會就這麼硬生生少了一個。因此,現在台灣人要到中國工作,台幹這條路已非顯學。
求職者增3成
在中國已有10年工作媒合經驗的104中國獵才總監黃至堯指出,在地化已經成為台商在中國聘僱的主流,「台幹陣亡率達60~80%,能留下來的就是菁英,會成為台商或其他企業獵才對象。」
台灣面臨求職冰河期,根據104統計,目前中國徵才職缺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成,但求職人數近幾個月都達2萬人,較去年增加30%,顯示台灣求職者已經意識到台灣求職不易的問題,因而希望能轉往中國發展。目前台商提供給台灣人的機會依舊集中在消費性電子、電子零組件等產業,職缺則為業務銷售、工程研發及生產管理等。
不過,中國因內需撐起一片天,求職市場並未受到太大衝擊,工作機會減少最多的,反而是生產線作業員;因此他也奉勸台灣人不要想到中國做基層工作。黃至堯說:「除非你是大學畢業生,否則在勞動成本上很難與當地人抗衡。」
現階段台灣人想到中國工作,外派早已失去薪資上優勢,中國經驗反而成為必要條件,因此有3種人有機會拿到高薪:一是有豐富經歷的高階管理人才,二是行銷人才,三則是技術性研發人員。而由於台灣人的通才能力,聘用早已不限於台資企業。
「想想你自己是不是人才,如果你不優秀,就不要想去中國。」
黃至堯說,根據中國一份研究資料顯示,高階的人才供需,最快到2020年、最慢到2030年會飽和,因此未來11年,將是台灣人才西進卡位的好機會。根據他過去媒合成功的經驗,好人才西進有機會拿到比現在多2倍的薪水。
45歲以上請回
黃至堯以他的案子為例,有家紡織公司每年出口額達1億美元,老闆不僅需要1位總經理,也需要打樣、懂國際金融貿易的人才;但他也提醒:「鮮少老闆們會聘請45歲以上的人擔任高階管理階層,除非你有很強的技術背景。」
萬寶華企管顧問總經理劉玿廷則表示,除了技術人員外,像食品等傳統製造業,也需要高階管理人才引進新的管理觀念,因此這些都是台灣的機會點所在。而台灣許多公司員工今年可能已無年終,現階段也是換工作的好時機。
至於新鮮人想西進,黃至堯建議可到台資企業應徵,「像旺旺、統一、味全等公司,近3~5年來都有儲幹計劃,每年都吸納百來位台灣新鮮人到中國工作,也是新鮮人的機會。」
台灣人現在正面臨一場「職場生存之戰」,中國雖然是一個選項,卻不是人人能去。黃至堯嚴肅地提醒大家:「想想你自己是不是人才,你優不優秀?能不能量化你的產出?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,去中國有成功的可能;如果你不優秀,就不要想去中國。」
什麼地方缺什麼人才?
1. 祕書、行銷去北京:
►祕書 在北京平均薪資比台灣高5~8%,比上海高25~30%,更比廣州高50%。
►行銷 在北京平均薪資高出台灣15%。
2. 網管去廣州:網路管理 在廣州薪資約等同台灣,但比上海、北京高30~40%。
3. 人資去上海:人力資源 在上海平均薪資比台灣稍低,比北京、廣州高20%。
(資料來源:壹蘋果網路 2008年12月08日 潘佳凌)
【相關報導】
衝高科技 人才缺口大
比起台灣科技廠動輒20年、30年的老資歷,頂多10年的中國科技業,就宛如還在學齡階段的青禾,尚不成熟;正因中國科技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,科技人才的「缺口大」。
搶進13億市場
擔任電子公司業務的Andy,在2年多前被派駐到中國,從應徵這份工作開始,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要到中國闖一闖:「中國離台灣很近,語言上又沒有隔閡,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適應。」Andy打從找工作起,就是以派駐中國的職位為目標。
「這兩年多來,過去中國工作的台灣人變多了,應該是大環境不好吧,中國比較有機會。」Andy會這麼說,不是沒有道理。近年來,台灣科技廠積極西進,除了特定受限法令規定的高科技產業以外,多數科技廠都以成本考量為由,向西推進;但更大的目標是,誰也不願放過13億人口的市場。
中國政府亟欲衝刺高科技產業,吸引多數科技廠前往設廠,上海半導體聚落的形成,就是一例,不僅台積電在上海設有1座8吋廠,Nvidia、特許半導體等均在上海設廠,後段封測的日月光、矽品也積極在上海投資。
「來自很多國家的科技人才都聚集在中國,因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的焦點,大家都想來中國發展,具備國際觀是到中國工作的基本條件。」Andy認為,台灣人可以透過在中國工作,與其他國家的科技人才打交道,「語言能力也很重要,不只可以為你加分,也會比較有競爭力。」
要有「內地觀」
有了國際觀,「內地觀」也不能少。Andy帶點感慨地說:「在中國工作,絕對不能再有台灣科技就是很厲害的偏見,因為,現在已經不是台灣最大的時代了。」若是以老大姿態自居,連被中國人超越都不自知。
「中國人的取代心很強,尤其當他們贏過你的時候,你一點優勢也沒有。」因為台灣人在中國的薪資還是普遍高出1~2成,所以能力相同,基於成本考量,中國人就容易出線。Andy說:「在中國工作,要能與當地人和平共存,不然你很快就會被他們幹掉。」
Andy小檔案
出生:1977年
現職:電子業業務
學歷:東吳大學國貿系
經歷:電子業業務8年資歷
婚姻:未婚
中國工作經驗:2.5年
科技人才到中國的小建議
1.語言能力好:語言能力好能為自己加分,也會比中國人有競爭力。
2.具備國際觀: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新中心,容易與各國人才交流。
3.要有內地觀:與中國人和平共處很重要,不能有老大心態。
4.須不斷進修:中國人成長很快,取代心強,唯有進修,才能保有優勢。
5.抗壓性要高、家人支持:可能遇到各種問題,抗壓性要高,更要有家人支持。
(資料來源:壹蘋果網路 2008年12月08日 賴筱凡)
【相關報導】
金融業 管理能力必備
自己蒸了包子,徐正英吃完簡單早餐後,拿起厚重外套,準備出門上班。一開門,就面對攝氏零度左右的凜冽寒風,忍不住懷念起台灣就算冬天也有十幾度的好天氣。
調整工作心態
沿著馬路走15分鐘後,大約8點半抵達公司,接著就是一連串的主管晨報、單位早會,緊接著又幫同事處理完一堆案子;等到傍晚開完單位夕會、主管夕報,離開公司也差不多晚上7、8點了。在這裡工作,對於加班會更認命點,反正回家也只能上網看電視而已。
原本在台灣壽險業工作的徐正英,由於公司需要一批中高階主管前往中國拓點,雖然在台灣發展得不錯,不過一來還是想趁機去中國市場看看,二來在台灣工作6、7年後,難免有些瓶頸,也想換個環境試試看,就在2年前自願請調中國。
剛到中國,儘管工作地點都至少是二級、三級以上的城市,已經挺繁榮,但還是有許多方面需要適應;例如吃、住、交通,還是不比台灣方便,更別說環境衛生跟醫療品質了。
但最需要調整的,其實是工作的心態。徐正英說,中國保險市場畢竟發展比較晚,目前又以具國營色彩的中國人壽稱霸;在中國拓展業務,不止得花心思去理解當地保戶的文化、需求,還得花上許多力氣去教育保戶,情況滿類似台灣早期保險業。
學習管理技巧
更明顯的差異是企業知名度,以前在台灣,由於公司知名度高,只要拿出名片,客戶不會懷疑你的身分;但來到中國,在許多當地保險公司、知名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下,大部分客戶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公司名稱,因此,每次拜訪客戶時都得先好好介紹公司背景,才能化解對方疑慮。
台灣保險人才到中國發展,多半是負責管理職,也就是招募、培訓新進業務員,不需自己拜訪客戶。雖然沒有直接的業績壓力,但是如何管理員工、與同事相處,卻是一門更深的學問。
徐正英坦言,自己之前在台灣主要就是拜訪客戶、累積人脈,但對於「管理」的經驗較少。再加上中國跟台灣的業務員素質很不同,台灣大部分是「媽媽軍團」,但中國多以大學畢業生、年紀在22歲到25歲左右的年輕業務員為主。年輕人多少比較愛玩些,並不像台灣媒體刻板印象中,每個中國年輕人都從早打拼到晚;徐正英費了不少功夫跟同事們打成一片,還得常常緊盯同事們的業務進度。
徐正英認為,中國金融保險市場的確非常大,但是對於台灣工作者來說,想到中國發展,至少得先在台灣扎下基礎;例如專業知識、話術技巧、如何克服業績瓶頸等問題,一定都要自己親身經歷過,才能協助其他同事。
最重要的是,想到中國發展還是要把握機會;徐正英說,中國市場大歸大,但發展起來也很迅速,想卡位請趁早。
徐正英小檔案
年次:1976年
現職:壽險經理
學歷:中原大學企管系
經歷:壽險業務員
婚姻:未婚
中國工作經驗:2年
到中國拼保險的建議
1.先調整心態:台灣知名企業在中國可能沒沒無聞,工作態度需調整。
2.加強專業度:特別是在管理技巧、管理能力方面,最好先累積經驗。
3.要習慣輪調:通常會需要輪調到不同城市,適應環境能力要佳。
4.不要談政治:兩岸政治議題仍舊敏感,台獨等關鍵字,盡量別談。
5.宜自備藥品:中國醫藥品質不佳,最好隨身攜帶慣用藥品。
(資料來源:壹蘋果網路 2008年12月08日 陳君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