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導演陳可辛舉女友吳君如演的「金雞」為例,鼓勵電影人應該在任何產業制度與經濟考驗下,都能存活而且賺錢。
陳可辛執導的「投名狀」入圍今年金馬獎12項,是提名大贏家。新聞局電影處昨邀他和台灣電影人及相關科系學生座談,他肯定「海角七號」重新帶給台灣電影肥潤的養分,更分享自己經歷香港電影由盛而衰、轉進四處尋找生機與商機的過程。
1983年入行時,陳可辛表示是香港電影豐年,遍地是工作賺錢機會,他在片廠當副導演,一邊幫工作人員買咖啡,一邊學如何擺鏡頭;1997年香港「大限」,心態導致港片質量下跌,喪失海外市場,陳可辛轉進好萊塢拍西片「The Love Letter」,了解好萊塢大片廠背後嚴苛的制度,決定不再把拍片主權交到別人手上。
陳可辛2000年重回香港,開始籌措跨國資金,投資拍南韓片「春逝」、泰國片「晚孃」,集合日本與南韓導演合拍「三更」,開啟他所謂的「泛亞洲製片時代」,但維持4、5年,題材受限在驚悚範圍打轉,陳可辛決定往大陸最後一搏,集合相香港與大陸甚至美國資金、人才、技術,完成「如果‧愛」、「投名狀」。
陳可辛說:「我記得第一次出走香港前,搭計程車到機場,和司機聊天。他原是律師樓月入十幾萬的『師爺』,九七後一無所有,開計程車不甘在尖沙咀等客人,展開預約客人生涯,不想錯失生意,重回尖沙咀,聯合其他個體戶司機,發展成專做預約客人的大車行。後來我拍『金雞』,就是從這位司機萌生的構想,任何行業想活下去,都該像妓女一樣,放下身段,培植自己的競爭力與生存力。」
不過四處轉戰的陳可辛說:「在不同地域拍片,不能只拍一種語言文化的電影,每地需要Local的電影,但不能部部都是Local片;每地都會面臨找錢的問題,我的心得是千萬別和投資方對立,而要如何包容資方和藝術創作者(導演)站在同一陣線。」
(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 2008/11/01 記者葛大維/台北報導)
【相關報導】
不怕要吃苦 只怕沒頭路
「只要能夠穩定的工作,再怎麼辛苦我都願意」,來參加面試的胡先生說。為了獲得港務局環境清潔員的工作機會,50歲的胡先生8點多就來排隊,但排到200多號;他說,怕排隊排太晚,面試官會因疲累影響情緒而導致自己的分數降低,所以一大早就來排隊。
為了給面試官好印象,他把好久沒穿過的襯衫送去洗衣店整燙,讓自己筆挺清爽的參加面試;他說,雖然應徵的是環境清潔員,但外表是給人的第一印象,還是要好好打理,「況且,整齊清潔的外表,是對自己與面試官的尊重」。他不好意思的說,這幾年都在當粗工,根本沒機會穿襯衫。
胡先生無奈的說,自3年前失業後,只能靠打零工維生,這半年來工作機會大減,工作有一天沒一天,「從來沒有連續工作超過5天」;他說,不要說小孩的學費了,連飯錢都沒有著落,很想叫小孩國中畢業後暫時不要唸書,先去賺錢養家,減少家庭經濟負擔。
他說,市府最近釋出不少工作機會,他沒錯過任何一個,對他來說,獲得一份為期6個月的工作機會,等於中了樂透;為了得到一份工作,他除了把握每個能為自己加分的機會,也每天跑去拜拜,祈求佛祖保佑,希望面試時能順利,「一份能持續6個月的工作,對我來說,已是奢求」。
(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 2008/10/31 記者童涵旎/高雄報導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