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  教育部高教司今天公布大專畢業生流向調查,發現96年暑假畢業的20萬名大專生,歷經金融海嘯後,有近17%、約3.4萬人,畢業一年或一年半後,仍是「待業中或未曾就業」。其中,熱門的法律學門,待業或未就業比率最高,占大約35%


  調查也發現,已經找到工作的大專畢業生,待遇也未必好,近36%平均月收入低於25000元,甚至有5.4%、上萬名大專畢業生,每月所得不到15000元。相較之下,法律、醫藥衛生領域的畢業生,每月收入5萬元以上者超過一成。


  97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教務主管聯席會議今天登場,會中公布「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調查」,針對近20萬名96年暑假畢業的大專生、3萬多名碩博士畢業生進行調查。時間從976月到981月,正好歷經金融海嘯。


  調查的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王麗雲表示,出乎預期,景氣差仍有超過五成大專畢業生「工作中」,比前一年增加,但「待業中或未曾就業」者卻從13%增加417%。「找不到符合個人專長的工作機會」、「準備國內升學或就業考試」是未就業主要原因;另有6%則是被解雇、公司裁員、資遣待業中,13%的大專畢業生因為「不滿工作條件」拒絕就業。碩士的待業率也達11%


  大專畢業生繼續進修的「全職在學中」人數減少約4%。大環境不佳,大專生傾向畢業後立即投入職場。「製造業」、「醫療保險及社會工作服務業」、「教育服務業」是最多畢業生從事的行業。


  王麗雲表示,「待業中或未曾就業」的大專畢業生,以法律學門比率最高,較前一年增加20%,推測和準備國家考試有關。「家政類」畢業生就業比例最高達六成五;商管、醫療衛生也有六成。


 


(資料來源:聯合晚報 2009/05/14 記者姜穎╱台北報導)


 

【相關報導】



8成畢生:有工作很知足


  「有工作很知足!」近八成的工作中95大專畢業生,對目前的工作表示「滿意」或「非常滿意」。「國家考試證書」、「證照」被大專畢業生認為最有助於創業或求職,「外語能力」則是大專畢業生自認最弱的就業職能。


 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王麗雲表示,調查中顯示有八成以上「工作中」畢業生,對工作感到「滿意」或「非常滿意」。碩士生工作滿意度也超過八成,但滿意度有逐年偏低的趨勢。


  在「職場所需職能自我評估」中,大專生普遍自認「外語能力」較弱,其他如「求職及推銷自己的能力」、「創新能力」、「領導能力」都有待加強。「證照」、「國家考試證書」被大專畢業生認為有助創業、求職;但學生熱中的「社團經驗」、「遊學經驗」卻被畢業生認為助益較小。


  大專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,最看重「工作穩定」、「薪資」和「福利」,至於是否能「正常上下班」或「工作地點」則不挑剔;「對社會的貢獻」約三成大專畢業生認為「不重要」。


 


(資料來源:聯合晚報 2009/05/14 記者姜穎╱台北報導)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呂子瑜 老師 的頭像
    呂子瑜 老師

    呂子瑜老師的職涯諮商網

    呂子瑜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